<排队>是美籍俄裔作家奥尔加·格鲁辛(Olga Grushin)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乏味时代下过着枯燥日常的一家四口,各自怀揣着一丁点儿隐秘而持久的希望。希望,驱使每个人不自知做出偏离日常之举。

故事发生在一座刻意淡化背景的城市,彼时,「大变化」已过去 37 年。作者并没有费笔墨回溯「大变化」究竟发生了什么,却不难从人物的生活状况里窥知一二。一开始,可能是渐进的、悄无声息的,而后忽然变得激进、彻底。一些人消失、一些书销毁、一些音乐永远失去了演奏的机会,唱片和曲谱也随之损毁。什么都缺,椰丝蛋糕、茉莉味香皂、用来做美味馅饼的酸枣、杏仁和草莓酱。什么也都很好,不能不好,「如同一桶凝固的混凝土,日复一日平淡地过去」。

一场排队,打乱了平淡的生活。冬天,妻子安娜不经意走入一列在售货亭前等待的队伍。售货亭营业时间不定,也常因种种事由暂停营业,却并未打消排队的热情。每天都有更多人加入排队大军,虽无一人说得清到底出售何物,不管怎么说,售卖的肯定是什么好东西。像一场心理投射测试,等待的可以是排队之人期盼得到的任何物件。

春天,人们得到消息,是音乐会门票。去国多年的天才音乐家伊戈尔·瑟林斯基,将演奏最新创作的交响乐。安娜一家四口随即卷入这场长达一年的排队。排队动机与音乐会门票的归属在这一年间微妙流转。安娜想把母亲渴求的门票送给丈夫,这张门票能换取丈夫片刻的欢喜、温柔和其他那些在彼此变得疏离之前的感觉。丈夫谢尔盖想把这张门票悄悄据为己有,童年时曾错失了在伊戈尔面前演奏的机会,如今在乐团里日复一日演奏着空泛的乐曲,谢尔盖笃信自己是懂得伊戈尔也值得聆听伊戈尔的人选。儿子亚历山大也打起了这张门票的主意,他知道门票价格不菲,卖掉它,就能乘上火车去寄托着绚丽幻想的东方。外祖母与伊戈尔的往事也慢慢浮现……

作者反复书写希望。希望,不是振臂呼告式的豪迈,不是挥拳反抗式的激烈,而是从墙壁砖块的缝隙渗入夜晚梦境的彩色浮尘,目光不由自主追随、飘远,暂时跳开脚下生活的那种希望。这样的希望,轻微却不轻易消失,混合着不平、不甘;让人跃跃欲试、自我鼓舞着「还可以改变点什么」 ;让人铤而走险,用「自己值得更好」给自己鼓劲。谢尔盖四处打探、不惜重金从黑市里购入一张被禁多年的伊戈尔音乐唱片;安娜潜入母亲的房间,偷取下那副珍贵的珍珠耳环,盛装打扮,期待挽回与丈夫生硬的关系;谢尔盖在排队的队伍里认识了索菲亚,对她心生爱意,渴望与她的每一次交谈,渴望亲吻她,想把自己那张音乐会门票献给她;亚历山大没有去上大学,却瞒着父母,与伊戈尔的旧友维克多成了忘年交,从维克多那里借来的禁书也让他读得入迷。

一家四口的生活,像微微走音的琴弦,不知道是往校准的音高进发,还是流向滑腔走板的更深处。好笑的是,书中父子、夫妻、母子间,哪怕为排队丢了工作,在对方面前也伪装得一切如常,仿佛并没有意识到生活已然变化。类似对话,几次出现。

是啊,关于那个,我一直想告诉你。我其实——」儿子说道。

楼上砰然一声门响,他们头顶回荡起一阵脚步声。

「我们回家再谈,」谢尔盖悄声说道

最终买没买到门票、音乐会是否顺利举办,并不那么重要了。「音乐会门票」,可以是求而未得的任何东西,有时是欲求本体,有时是其他欲求的载体,像一只饵,诱出水下的波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故事既可以发生在书中以前苏联为原型的虚拟城市,也可以发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甚而,物资与信息的丰富,让内心更加复杂难辨,选择与行为方式的多元,让采取行动更容易举棋不定。「音乐会门票」背后,可能是逃避、强夺、求好进取。追逐门票的过程,或许得到摆脱现状的释然,或许加增打破惯常的不安,或许在某一刻发现所求非物,换了另一张门票。慢慢撕开表面和平的安娜一家,也像挣扎不甘、隐隐渴盼改变的日常中的我们。

书中有非常多描写恍惚梦境、被抑制的回忆以及对未来无边无际畅想的片段。唯美的文笔,让冰冷枯燥的日常更令人厌倦与绝望。比如描写气味:

最后,她小心翼翼地拿刀松动盒盖,然后撬开,释放出里面干燥、浓烈、芬芳的香味。这香味不似某种东西,但她觉得其中似乎包含无数气味。这些气味一波接着一波地涌进厨房:五月乡野清冽的日出之时散发的清脆的西瓜味,六月满月夜水仙花令人迷醉的甜蜜,七月蓝色夜幕落下时站在淡色墙壁的房屋阳台上阵阵笑声中闻道成熟的青草味。

这只是茶叶用完后在锡盒内留下的余味。

比如描写少年幻想着火车将带他去遥远的东方。

夜开始移动,轻轻地摇晃,好像火车从那个他已数月未去的车站出发,开往遥远的目的地,十月的满月像火车轮子一般从一个屋顶跃向另一屋顶。一段距离之后,或者是一段时间之后,他看见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美丽而朦胧的车轮朝未知的天际疾驰而去。

初读时觉得文笔特别瑰丽,读到后面类似的笔法重复,稍有腻味。书里环境、氛围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很突出,情节的安排和推进则比较平淡。根据作者文末备注,故事取材于一段史实:1962年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回到前苏联访问,将亲自指挥一场音乐会,的确引发了一场长达一年的排队。「大变化」则借鉴苏联历史中的三个时期: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的压制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末 - 60 年代初赫鲁晓夫的解冻时期和 20 世纪 70 年代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时期。

读了豆瓣<音乐家>这篇小说,看到有人推荐,才偶遇了这本<排队>,读下来感觉想要表达的东西的确有交叠之处,写法上更扎实。总体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