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我搬来玉林。那一年,我开始真正关心自己的居所,不再把它当作上班前和下班后,临时停留的一个地方。

初入职场时,人在北京,老板点拨我们这群外地来的小年轻,要住在公司半径3公里内,用更高的租金,抵消通勤之苦,我相信更重要的是老板没说的后半句 —— 别拿通勤做不加班的挡箭牌。后来回成都,换工作,住天府三街,每天步行5分钟到公司,路上麻利地捎一个包子一袋豆浆,边走边吃。天府三街就像任何一座城市千人一面的CBD新区,一到周末,就被掏空了精气神。周五傍晚,密密麻麻的打工人,从星罗密布的格子间倾泻,像一群群工蚁,堵在每个地铁入口,在未来宝贵的两天或一天,他们绝无可能出现。没住多久,便想搬得远些。

玉林的气质,很不一样。尽管通勤时间增加了四十分钟,出地铁站还要再步行十来分钟才到家,巷子两旁树荫间暖黄的路灯,火锅店飘出辣椒、花椒和牛油的香味,按颜色大小合并同类项妥帖摆放的水果摊、蔬菜摊,迎面走来穿松软的居家服趿拉着拖鞋慢悠悠散步的人。在这里我谁也不认识,却好像已经被所有人接纳。

那时,地铁8号线还没开通,通勤要步行去省体育馆坐1号线,或者去衣冠庙坐3号线,各有各的好。

坐1号线,下班后走站内通道直达来福士广场B2层,买杯奶茶,浸泡在底商惯有的混合着麻辣香锅、小锅米线、跷脚牛肉、水饺抄手这些速食打工餐的味道。在下班的人流里穿梭,共鸣着一张张面露疲态、但明显松下劲儿来的脸。来福士外面有片小广场,常有乐队表演,吉他弹唱不稀奇,但是街头乐队是少见的,路人就坐在连接广场的阶梯上听歌。再往前走,是一群大型犬爱好者的遛狗地,超高浓度的哈士奇、金毛、古牧,在这片不大的草地里争抢主人抛出的球、互蹭着玩闹。不久,因修建地铁18号线,通往来福士的出口封住了,到现在也没重开。广场打围,一去四五年,今年年初才撤掉围挡,一举跃上本地热点。泄掉的人气,不知何时才会归拢。

坐3号线,特别好吃。念念不忘甜水面家的原汤抄手,现点现包,每一口都透着鲜。他们家的面点小碗小碗的,一份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点一碗小份抄手、一碗小份甜水面、再来一份旋子凉粉,也不超过30元。夏天的冰醉豆花,酒酿淡淡的发酵的味道,配上一呡就化的豆花,清爽解腻。要是哪天逢着什么心塞事,一碗热乎的抄手原汤下肚,都说原汤化原食,胸中的郁郁也一同化掉。这家甜水面近两年成了网红,供给跟不上,只卖上午和中午,再也没在晚上开过门。

如果想犒劳一下自己,可以再往前走,去花串串吃个串。随意拿点香菜牛肉、掌中宝、郡肝片片、芋儿坨坨、土豆片、藕片,待几十根签签泡在红油里满满当当一大钵端上来,还能再冒个火锅粉,喝一瓶冰镇雪碧。如果不挑剔狭长拥挤的用餐环境,忽略油渍略重的木桌条凳,和三两朋友在此聚会,真的很巴适。

如果只有一丁点儿馋,更推荐拐到小酒馆旁边的沙子堰东巷路口,那儿有一对夫妇的摊摊,两辆小推车,一辆卖冰粉和狼牙土豆,一辆卖蛋烘糕,常年驻扎。喜欢点一份酸辣口的狼牙土豆,加点儿折耳根碎,土豆的爽脆配着折耳根的微腥,非常鲜爽。

小摊正对面就是飘香火锅,在玉林必吃榜占有一席之地。尽管玉林这些年雨后春笋般冒出多家号称老成都的店,说实话,玉林发展起来也不过近30年的事,老店又能老到哪里去?飘香倒真是已经开了二十多年了。坦白说,飘香的味道并没有多么一骑绝尘,它就是成都街头巷尾一家发挥正常的火锅,胜在人气足,保证了每天食材供应的新鲜。如今飘香是我家的仪式感,过年、过生日、离职、换工作,对一个暗号就行 ——「走!飘香!」。

喜欢在交错的小巷散步,穿来穿去走了许多遍一不小心还是会迷路。一路总有新发现,水果店老板家有只小橘,快递点斜对面的杂货铺,新养了只鸭子,有人站在屋顶挥舞旗帜,召唤一群鸽子,居民大院外的围墙边沿,有好心人放置陶碗,定期补充猫粮和饮用水。时不时会碰到一位猫奶奶,骑着电动车给附近的流浪猫添粮。猫奶奶住在一间临街的铺面,收留了许多只流浪猫,用低保省下的钱,给猫做绝育。玉林的猫是真的多,狸花、橘猫、三花、白猫、黑猫,出现在想到的想不到的任何地方,车底、围栏、雨棚、树上、某户人家的阳台。前两年听说闹了场猫瘟,带走不少猫,不过,今年明显感觉猫猫大军又慢慢杀回来了。

朋友来成都,总自告奋勇带他们上玉林逛逛。洗脚房边开了一家书店,五金店旁紧跟一间咖啡店,快递点挨着一家法式面包店,各种审美混搭在玉林,都不违和。理发店前台摆一颗人脑壳假发模型,远远望去只露出刘海以上的弧形,多少有些瘆人。菜铺子旁边有扇透着明亮黄光的小门,挂着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招牌,走进去竟是一间吉他教室。巷子两侧,居民大院门边,摆着奇形怪状长板凳、矮板凳、小板凳、有靠背的椅子、废弃的沙发,绝佳的晒太阳摆龙门阵VIP席位。晚上去菜市场附近转一转,菜市早关了,菜场前坝子上的石桌,白天乌央乌央围簇着打扑克的人与观战的人,到了晚上还有人点着从家里带的台灯奋战到底。每一次溜达都像一次未知的探险,但凡跟我走一回,再喝杯啤酒、吃个火锅或是撸个深夜烧烤,朋友之中没有谁竟还没能喜欢上这里。

算起来,今年是搬来玉林的第7年,自离家念书工作后,第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停留这么长的时间,真的会有伸出触角,扎进地里的感觉。记忆中的玉林,更多定格在2019-2020。初来乍到,它向我敞开一切新奇,每一个卡卡角角都充满发现。2020前后,玉林没那么红,没有太多自上而下的打造规划,也没有如今越发激烈的竞争内卷和日益摊薄的利润空间,各种人、形态,不过分费力就能找到一席之地,在这里自然生长,那是一种浑然不察的舒展自在。

上个月,惯例溜达,前面又有一处打围。这几年,新店新业态一窝蜂涌入,许多来去匆匆,正想说又是哪家关门了,扫视一圈左邻右舍,确定位置,一个可怕的念头冒出来,难道是宠物医院?陆续养了三只猫,每只猫入住的第一站都在这儿。我们在这里稀里糊涂做起「家长」,学着理解毛孩子的脾性,读懂检验报告上的数字,在知情同意书签下大名。去得多了,串门子似的,跟所有人都熟络起来。大大咧咧的前台妹子,一开始只接待客人,慢慢也熟练地徒手给狗子们打疫苗;蔡医生微微秃顶,戴一副圆框树脂眼镜,讲话声温温细细的,经手过家里每只猫的头疼脑热;店猫大名「缺耳朵」,右耳在一次打斗中光荣缺失了一角,日日在过厅雄赳赳巡店。

凑近了看,还真是。其实一直都有预感,下一个会轮到它。这几年,街上传统的茶馆麻将馆五金日杂百货小餐馆洗脚房,已经消失了许多,代之以咖啡店、中古店、首饰店、甜品店……很容易分辨哪些店面是做给游客看的,哪些是属于本地生活的,而本地生活的比例正在肉眼可见的减少。

渐渐不再去某几条过去喜欢溜达的街,为出片而打造的装修,雷同无趣;红极一时的摆摊,开始常态运营,显露疲态;越来越多的商铺被酒吧盘下,鳞次栉比,夜夜笙歌。小区群里开始听到酒吧驻唱扰邻的抱怨,火锅店不合理的排污设计堵住居民排水管道的事情,也发生了不止一次两次。与此同时,玉林的卡卡角角,被尽数翻箱倒柜,用放大镜检视,主理人的故事,社区营造的叙事,玉林的店招、板凳与手绘墙,都作成了俏皮文章。当把一个街区托举成某种城市生活的样板,把一种生活提炼为某种生活方式,再经社交媒体的滤镜无限次放大,就像这句口号式的文案「像成都人在玉林一样生活」,多少会有些失真。

熟悉事物的消失,通常会引发心痛与怀旧的情绪。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段城墙的倒塌、一座城楼的拆毁、一龛佛像的盗失……前段时间成都几家独立书店相继闭店,触发了远超日常客流的市民前来告别(当然也顺便捡相因淘几本书再走…)。倒不必如此悲观,我们给一座城、一条街,安上一个名字,如在青铜器上镌刻铭文般注入某种恒常不变的期望,这多少是一厢情愿了。即便古时皇家的宫殿楼阁,也绝非金汤永固,拆毁、重建、改造、废弃,历经轮回,直至遗忘。相较于「消失」,或许用「新陈代谢」来形容更加贴切。一条街,店面来来去去,街道扩展缩窄,双行道变单行道,外立面装饰旧了换新……最终,那些留下来的,留了下来。

宠物医院关门后,合并到另一分院。推门进去,还是原班人马,「缺耳朵」在新的过厅巡店。虽然心里已猜得八九不离十,还是打探了一下关店原因,确认了那个答案:「房租涨得太凶了」。

~~

2019/8/18 摄于来福士广场

宠物友好的撒欢天地,打围四五年,25年年初终于撤掉围挡

2019/8/29 摄于来福士广场

乐队表演

2019/10/19 摄于玉林东路

水果摊老板和她的橘猫,这里现在是一间冰粉店

2019/10/3 摄于玉林西路

没那么热闹,酒吧密度还相对稀疏的玉林西路

19/5/15 彩虹街街角

一间很温馨的咖啡店,一直后悔没有真正进去坐一坐,后来转让给了茶馆「试喝小报」,转个弯走到下个路口是这两年人气高涨社区咖啡的familiar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