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的某天,迷迷糊糊睁开睡眼,看日光照进窗户。天哪,这就是2015了,今年竟然25了。第一次感到被时光追赶,感到‘不再年轻’。

年初极为忙乱,刚从一趟教训颇多的旅行中归来,来不及拾掇行李跟心情,回家便一头扎进作业堆,赶essay,准备minor project的presentation,写minor project的proposal。年初的忙乱,是个主音,定下全年的基调。今年的生活,如果这样的日子能被称作‘生活’的话,非‘忙乱’莫属。忙忙乱乱一整年,除了应对若干deadline,写若干作业,竟然想不起自己思考了些什么、完成了些什么。想到这里,觉得十分可怕,赶紧趁圣诞假期,梳理一下今年(宽泛点说,出来念书的1年多)。

1 力所不及
出来念书1年多,常感到能力不足,力所不及。特别是第1年,日子过得磕磕巴巴,上课听得似懂非懂,paper读得慢,proposal不会写,presentation不会做,discussion也很难加入,等我组织好想说的句子,大家已经讨论到下一个话题了。还算是个对自己有把握的人,从前作业、考试、做项目,心里都有底,知道能做到什么水平。但出来念书的这1年多,这个‘底’却不再可靠。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学期绞尽脑汁写了一篇proposal,老师直接给判了不及格,原因是英文写作太差。老师给了第二次机会。我把proposal逐字逐句重新写了一遍,又找在美帝待了好几年的小伙伴帮忙修改,惴惴不安再次提交,勉强拿了个7.5。这样的例子在这一年多里面发生了不少。这感觉很像赛跑,明明已经很努力向前跑着了,但就是有很多人跑在前头,追也追不上。对这种力所不及的感觉并不陌生,当初从1.5类重点的初中到1类重点的高中念书,从西南腹地到上海念大学,都受到过这种冲击。也没什么玻璃心好碎的,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人比你勤奋、聪明、有才干、有思想。有什么办法呢?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努力吧。

2 匮乏
匮乏,两层意思:时间、精力的匮乏,深入思考、big picture匮乏。

忙碌的生活,大多是疲于应付,急于解决当前要紧的事务,考虑较多的是‘是什么’和’怎么做‘,至于’为什么‘则想得太少太少。止步于干瘪的知识点、有趣的现象、好玩的范式,而不去思考这些‘有趣’背后的理论、问题,疏懒于连结这些‘有趣’,疏懒于把这些‘有趣’放在更大的背景里去阐释理解。这是极为危险的。看看自己上的课,做的project,实在是琐碎而器小,没有提出好的研究问题,是做不出好的研究来的。

念书也好,工作也好,都是漫长人生的一个一个单元,除了增加学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打磨出饱满而独立的人格,能慎思明辨,宽厚爱人。而这一年,也是因为忙碌,疲于应付课业,没有时间观察、阅读、思考、体验,整个人变得很干枯。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因为忙碌,甚而懒得反省梳理自己,观察理解他人,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3 编程
编程,是今年最美丽的邂逅。在minor project里设计了一个游戏,idea有些意思,但用编程实现这个游戏,却并不容易,导师明确表示不会帮忙编程,懂编程的学长讥讽我没有能力编出这个程序。我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自己的确没有编程基础,只在心里憋了一口气,拿起编程书开始看,开始动手编程。一开始毫无头绪,编程书里讲的内容,好像跟自己想要实现的效果相去甚远,尝试写几行代码,run一下,程序噼里啪啦开始报错,有时搞出死循环,程序退不出来,只能重启电脑。这样的时候太多,无时不刻不在焦虑怀疑自己能不能编出这个游戏程序。

好在,还是多坚持了一会儿。摸到了一点门道,开始尝试把游戏拆分成一个一个小模块,比如需要呈现的刺激,需要检测的反应,需要对刺激做的操作,需要记录的数据,刺激呈现的update,再一个一个攻克。难的问题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就先放着,去处理简单点的问题。有时,读书读到某个idea某个代码,突然想到可以改一改用在自己的程序里面。也google了很多,看别人在论坛里的问答、别人写的代码(虽然经常看不懂),帮助我解决了不少问题。最终花了近2个月的时间,成功编出了这个程序。现在看来,这个程序又长又臭,但是它能run,它实现了所有我想实现的效果,而且,它是我写出来的第一个程序。人一辈子可以写很多个程序,但第一个程序,只有一个。

学习编程,让我学习系统思考问题,让我开始学习注意细节(有可能debug2小时,就因为一个拼写错误),让我在读paper想实验的时候,对实验的过程和细节,考虑得更全面(因为可以脑补,如果是我做这个实验,这个程序应该怎么编)。最最重要和从来没想到过的,编程竟然是这么好玩这么容易产生心流体验的一件事。

4 离别
今年,有生离,有死别。

流水的室友来了又走,久未谋面的小伙伴刚见面又要道别,跟聚少离多的老妈刚建立更亲密的连结,又要送她去机场……相聚离别,心头总要撕扯一番。

5月,赵老师意外去世。7月回国,赶上了赵老师骨灰入土的仪式。墓碑贴着她的遗照,眼神清亮,嘴唇微抿,仿佛尚在人世。赵老师的墓地,背靠青山,俯瞰绿水,希望一生坎坷的赵老师,能在此地安息。在奈村的住处紧邻教堂,有时会溜进去弹弹钢琴,赵老师去世后,却很少去弹琴了。摸到琴键,总觉得赵老师还坐在身后,仿佛还能听到她严厉的说话声。所有遇到的老师里面,赵老师骂我最多,可赵老师也是最为关切我的老师之一,刺耳的关切,直白的关切。赵老师一走,她的声音,她不留情面的批评,她的关切,也一同消逝了。想及此处,便不忍心触碰琴键。

人固有一死,我却不能泰然处之。不知是为这永远的丧失而痛心,还是为丧失的不可避免而悲戚。也试着问自己,如果明天自己将死去,会有哪些遗憾?有哪些心愿未了?有哪些抱歉哪些感恩没有说出口?如果明天我将死去,我不愿意我是过着现在这样的生活。

5 师友
不喜社交,朋友不多。记几个人吧。

新加坡博士Kaiqin是会种树育人的教育者。他不会只关心自己的研究和publication,他乐于和善于启发学生。今年Kaiqin去了遥远的印度,就职于一个初创1年半的大学,他是那个大学心理系唯一的全职教师,他徒手设置课程,设计实验室,几乎是根据他的构想建立一个心理学系。学术圈需要researcher,学术圈也需要教育家。放暑假前跟Kaiqin去看了世界新闻摄影展览。一开始我以为这个摄影展是些大好河山,宜人风物,哪知道新闻摄影,绝大部分是记录世界上的灾难和不幸。看过展览,我告诉Kaiqin,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好沉重。Kaiqin说,他每年来看这个摄影展,就是因为这个展览会提醒他,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在蒙受不幸。有时,就是这么一个瞬间,一个简短的对话,让我对一个人肃然起敬。

有Zhang这样的人存在,自己都没好意思留在学术圈。从Zhang那里也学到很多,像open science的实践,对integrity、replicaiton、power、effect size的反思,都是Zhang最开始分享给我的。而Zhang严密的思考能力,对细节的精打细磨,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更不要说Zhang当初对我们minor project的各种唱衰,绝对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嘿嘿。

Xin是很耿直很善良的一个人。就说一件小事,年初那会儿,minor presentation前,晚上10点钟,我还在做ppt,整个人极其疲惫,头晕眼花的。Xin听说我还没做完ppt,蹭蹭蹭跑到我家,说我们一起梳理一起做。最后大概搞到12点过,Xin才走,临走之前,还很认真地问,我在这陪你做ppt,你有没有觉得好一点。

Tania,像风一样自由。如果没有遇见她,我想我从来不会知道人可以活得这么自在、自由,把心打开,敏锐地去看、去听、去触碰、去尝试。看到她,才知道生活有那么那么多种可能,而且人可以抽出余闲来去实践这些可能,他们并不难: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按照陌生的菜谱做一道异国风情的晚餐;晚上12点写完作业,抽支烟,化妆,去酒吧跳舞……

2015年,就这么到了尾声。对这一年,不满意多过满意。对接下来的2016,也许压力多过期待。自然是有些心愿,就不写下来了,等明年总结时,再来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