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窗帘,关灯,啸啸车马远在窗外,光线也不大透得进来。拿起吉他,用食指拨第 3 弦,琴弦震颤,周围的空气也抖动起来。声波摇曳,经内耳直上大脑,在大脑皮层间走街串巷,易容改装。待听见时,它是「So」,Do Re Mi Fa So 的「So」。

结识「So」多时,我却不敢说有多懂它。过去,我惯常用食指最末端的指关节拨弦,「So」音色单薄离散。经老师指点,我学习用手指与手掌相连的关节发力。起初,我觉察不出发力关节的差异,只是一点一点抬手指放手指,直到 —— 猝不及防地,「So」大喊一声,声势洪亮。仿佛拧开了紧锁的开关,「Mi Fa So」也好,食指、中指、小指也罢,霎时间,音色大变。

愈发感到,音乐、情绪、身体之间的关联。身心紧张,音乐便不自在。左手久久换不过去的把位,调整指法,放松手腕,调动手掌连通手臂的肌肉,竟然轻轻挪换。频频弹错的小节,放一放,隔几日再弹,不通处自然打通。有时,一条曲子看似快速流畅,细听之下,某些音时值不足,又故意避开了较难的关节处。这是音乐发出警示:此时心急心浮,要慢下来,一个音一个和弦,细细练。有时,音乐绵软无力,摇摇晃晃飘在琴弦边,我便知,是身体疲惫了,手臂、手腕、手指、乃至听觉,都该休息了。

过去所弹,大都是伴奏,常用和弦、常用指法足矣。接触指弹后,方知指法无定法,要把常用和弦的指法打破,结合乐曲特点编排。曾经问老师:「这么顺畅的排指是怎么想出来的?」老师笑笑说:「自己去试呗~ 怎么顺手怎么来~」对啊,多朴素的道理。每个人手的大小不同,手指长短不同,弹吉他的方式和感受不同,对乐曲的理解不同,不问问自己的手指和耳朵,怎么会知道如何排指才更顺手?如何衔接前后乐句才更流畅?

身体的感受,音乐的感受,时时刻刻都该俯身倾听。完整识谱「完成」一首曲子,只是起点。练琴时,却常常误将起点做终点。录下自己弹的曲子,跟原曲对比,音符、节奏八九不离十,听觉感受却差太多。节奏缓急、声音轻重、乐句上下行的处理,看似行云流水背后,是演奏者一寸一寸的细腻把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哇~

学了指弹后,就不大喜欢弹唱了。嘿嘿。吉他是和声乐器,不需要其他伴奏,便能独立演奏乐曲。指弹可比弹唱丰富多啦~

最后,放一个最近练的《tears in heaven》,当前水平的最高值呐 orz……开头弹得比较稳,到中后段开始体力不济,抢拍、错音,各种 bug 都粗来了 =。=///


Check this out on Chir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