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算法》一书的读书笔记

发明的故事不乏如是桥段:历尽艰辛,大量试错,终于觅得良解;抑或是,久久苦思不得,因一个偶然事件,机缘巧合,灵感翩然而至。创新过程看似随机。足够勤奋,足够幸运,遍尝无穷可能性,总能「啊哈」找到靠谱解法。然而,随机试错,代价不菲。试错次数越多,消耗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越多。问题迟迟不解决,大家蒙受损失,苦不堪言。有没有更聪明经济的方法,系统创新?这便是 TRIZ (俄语缩写,对应的英文名是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阿奇舒勒爬梳上万专利,结合个人创新经验,更兼考虑创新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出一套系统创新的方法。创新之地无荒田。创新,不一个人创新。拉长时间轴,回看五年前、十年前、甚或百年前,早有先人,荒野留坑。聪明人,避旧坑寻新路,而非从零试错。放眼五年后、十年后、百年后,创新追随技术发展的趋势。聪明人,随势而动。放宽空间域,本专业本领域的难题,放在其他领域怕已不是问题。高阶问题的创新解法,往往要打破路径依赖和专业壁垒,到其他领域去寻。

第二章阿奇舒勒详述了创新算法(ARIZ: algorithm of triz)。这里的「算法」,可理解为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思考方向。「算法」因时间推移,技术变化而更新调整;因使用者不同之个性,而效力不同。拿到新问题,ARIZ 并非立即着手尝试,而是思考问题的理想解是什么样子。从结果出发,在起步创新之时,便将人指向了最靠近理想解的方向。用 ARIZ 表述问题,描述理想解的特征时,需尽量模糊。

不用专业术语,也不要明确说明一定要想出、发现或者开发什么东西。

选择一个部件,描述它的动作,描述它如何实施这个动作 (回答这个问题时,总是用「它自己」这个词)

语言便是思考的本身,如何描述问题,暗暗界定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刻意「模糊」描述实现路径,大家可冲破既有的技术障碍和路径,大胆想像。

理想解是「正」,技术短板是「反」,一正一反,揪出矛盾,当矛盾消解,创新始出。ARIZ 蕴含一正一反的智慧,好似看一个人,看他灯下光彩照人,也看他转身腾挪的背影。分析问题,区分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分析解决方案,区分优化的效果与恶化的效果。甚而,直接思考「相反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ARIZ 还讲究跳脱,着眼有待创新的事物本身,也关照事物身处的环境、系统、领域,仿佛拉远焦距,站在更立体的参照系,标定问题。如是,问题不再孤立存在,总能从坐标系某处借力,解决问题。

找准了理想解与技术矛盾,如何寻求最优解法?ARIZ ,思路独到。STC 算子 (S:尺寸,T:时间,C:成本),极限变形。它改变事物的尺寸/时间/成本,从给定值变到无穷大或者从给定值变到无穷小,冲破了事物的既有尺度,新的解决方案或可在变形中产生。阿奇舒勒更从数以万计的专利中,提炼出 40 个发明原则,并将其放置于对应的矛盾矩阵。创新者可根据矛盾矩阵,按图索骥,定位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原则。这种思路,似曾相识。芒格综合失败案例、心理学数学知识,总结出人类误判心理学清单。不也是大量阅读,从中提取模式?最终提炼的模式,经受时间淘洗,又在不同领域得到验证,想必触碰到某种本质。这里开一个小脑洞,阿奇舒勒提炼出的 40 个发明原则,不也是一种时空变形?又因为时间概念建立在空间概念之上,夸张点说,这 40 个发明原则似是都做空间变形之操作,如拆分、移除、化直为曲、化一维为二维三维、改变密度、改变时空间隔。为何如是?也许人类的具身认知太过强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始于身体,始于空间。心智的基本操作受制于空间概念,操作虽多但并非无穷。

受进化与社会文化习俗限制,人类的思维常陷入窠臼,而创新就发生于跳出窠臼,打破模式之时。创新问题看着骇人,比如要实现「没有摩擦的摩擦」、「没有运动的运动」。创新者若困在心灵的魔障,就算创新之法就在手边,也是鞭长莫及。阿奇舒勒在「人与算法」一章说道:

「不可能」的出现就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因此,他们事先就说这一般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必须假定这是可以做到的 —— 只是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如何去做。

发明家必须把「不可能」这个词踩在脚下,并暂时忘却它。有时候,只需这么做,就足以使我们自动找到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当然,通向解决方案的道路也许漫长而且困难重重,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也许,左手好方法,右手好心态,创新便悄然而至~!


《创新算法》,真是大师之作!粗粗翻来,每一页都闪着智慧之光~ 俺只略懂些皮毛,几乎花了一整天写这篇读书笔记,想必错漏不少😂😂……待日后再来回看吧~ 以及,五月就说要读的书,拖到了八月,拖延症害死人呐 😭😭

CHANGELOG
160812 创建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