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三角形的书

苏比人,个子矮,出老,脸像揉成一团的毛边纸,再点缀几颗深褐色的椭圆斑点。苏比人大多弱视,却拒绝佩戴眼镜。看人的时候,脖子前倾,眼睛眯成一道窄缝,瞳孔中的影像虚虚实实抖动,并没有变清晰的迹象。

苏比人看不上住在低地洞穴的利特人。他们无法想象,身在潮湿而不见天日的地下,能积累起什么智慧。他们热衷于建造大理石宫殿,望不到头的大门,直耸入云的圆柱,大厅一如湖面向深处延展。

如果说,还有什么比建造宫殿更让苏比人沉迷,那便是写书了。苏比人深信,他们的智慧,他们古老而绵远的思维矿藏,比大理石宫殿更加长久。

由于大理石书桌和座椅,同样直耸入云,苏比人要搬来梯子,一阶一阶爬上去,大约一千多阶。又由于座椅和书桌之间距离甚远,即使在座椅上踮脚站立,也够不到桌子,苏比人索性爬上书桌,趴在稿纸上写作。

苏比人一生著作颇丰。书呈扁平的倒三角形,每一本都装帧精美。最长最宽的是封皮,上好的硬板纸,烫金,手工装裱。要双手合力,才能翻开厚重巨大的封皮。第一页是序言。苏比人长于写序,旁征博引,浩浩荡荡,巨著与雄心呼之欲出。几页之后是目录。目录也占好几页篇幅,框架齐备,索引清晰;共多少章目,每章多少篇幅,了然纸上。到第一章,书页尺寸便较序言缩小了几厘米。到第二章,书页竟又较第一章缩小了几厘米。至末章,书页已缩小至苏比人小指头般大小,两三行字,寥寥几页,便已言尽。回翻目录,尚有几章,无一字涉及。因而,苏比人的书,从来没有封底。

其他族人甚少阅读苏比人的著作。倒不是轻视苏比人的智慧,只是这样一本巨著,实在难以如寻常书本般平放翻阅。封皮太厚,书页太多,书底又太尖。若非双手扶住书的两脊,看不下一页,书便轰一声倒下。即使序言如此诱人,鲜有人能坚持阅读到第一章。

不过,你还是常常能在其他族人家中发现至少一本这样扁扁的倒三角形的书。

阅读之光

利特国建于地下,由密密麻麻的胶囊形巢穴和连接巢穴的网状管道组成。「胶囊」表面像包裹了一层不透明玻璃,站在胶囊外,只会被浮动在胶囊边缘的雪白光线吸引,看不清内里。利特人住在「胶囊」里。

利特人生得白净,有鹰一般锐利的双眼,修长而灵巧的大手,短而健硕的小腿。他们身手敏捷,穿梭于迷宫般的管道,灵巧自如。

利特人有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但书写能力于多年前失传。一同消失的,还有早已开采殆尽的地下矿藏。因为口口相传的缘故,利特人的历史涌出数以千计的版本,没有人能分辨得清。唯一共同的是故事的源头。利特人现今的历史,始于一次大停电。那时,广袤的地下,再找不出可以供能的物质。利特人在黑暗和寒冷中,大批死去。

或许绝望中蕴藏生机,或许上天垂怜,一位利特人先祖,摸到一本书,默背起他最爱的章节。神迹般的,先祖摩擦书页的指尖闪出一缕微光。后面的细节已不可考,可以确信,利特人发现了阅读与地下能量之间的奇妙连接。如今,成千上万胶囊放出的雪白光亮,正源自阅读。

利特族人上下,不分男女老幼,只要睁眼,便在读书。起初,反复阅读几本典籍即可。而后,城市扩张,人口激增,能量供不应求,利特人便要读更多更多的书:传记、小说、诗集、论文;字帖、画册、琴谱;甚至,孩童创作的小诗,主妇随手记下的菜谱和购物清单,作家锁在抽屉里的拒稿…利特人深信,文字间暗藏光芒,哪怕稚嫩、不完整、无法发表,也拥有照亮一颗「胶囊」居所的力量。

久而久之,利特人成为星球上最博学的种族。阅读,照亮了利特人的国度。阅读,也照亮了利特人自己。

废寝忘食的阅读,让利特人忘记了如何书写。利特人永远无法将自己的智慧写成一本书。

风和降水日志

沃克人起源于贫瘠之地,踩过大地上每一颗砾石,头顶烈日追逐过每一条水源。虽然今日的沃克人已在贫瘠之地造出一座直入云霄的绿色花园,直承天泽,不再为衣食忧虑,他们的容貌却与先祖并无二致:瘦削,驼背,脸颊凹陷下去,鼓出硕大的双眼。

早年的稀缺感,根植血液,其他族人恐怕很难理解沃克人对资源的崇敬和无休止的渴慕。沃克人眼中,一粒沙,一缕风,一只蚂蚁,都是极珍贵的建筑材料和能量来源。沃克人精通数学、力学、天文、机械,他们是天生的工程师。传说里流淌着牛奶、蜜糖和竖琴声的空中花园,便是沃克人从风里、沙里、雨水里锻造的绿色国都。

沃克人的先祖日夜行走在生死边缘,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死亡的样貌。他们选择遗忘过去。因为沉溺在死亡的诅咒里,恐怕连今天都活不过。他们不相信明天。在他们看来,未曾允诺的憧憬,宏伟却空洞的蓝图,危险无比。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双脚,相信亲手创造出的实物。沃克人很早便创造出本族的文字与符号,但沃克人当中,从不曾诞生一名小说家、诗人或作曲家。他们的文字只用于记录工作。如:

  • 旱季风能转化方法初探
  • 旱季风能转化方法再探
  • 第1473号-降水检测及收集日志
  • 沃克第三定律之证明及其工程应用
  • ……

沃克人不生产纸张和墨汁。纸张易碎,墨汁速朽。沃克人研制出一种沙石板,将沙石粉末碾得极细碎,混入植物粘合剂,再压平晾干,切成小块。这种沙石板,质地坚硬,便于携带。书写时,拿刀子一笔一划刻上去,字迹清晰,不易磨损。

沃克人的历史,便写在一块块沙石板上,保存完好。一代又一代沃克人,从成堆的沙石板中,查证风能转化与利用的方法细节,参照国都内部管道图替换损坏的部件,增补建筑设计稿持续扩张。如果有兴趣的话,沃克人甚至可以查阅过去每一天的日照、雨量、风速、星象。

除此之外,沃克人对自己的历史一无所知。没有人知道沃克共多少人口,经历几朝几代,换过多少国君,是否与其他族人有过邦交和战事。沃克人从不记述这些。

不书

当宇宙还一派浑浊的时候,纳森人已经发展出了心灵智慧。这个连手指头都能思考的种族,薄如白纸,周身布满灵敏的感受器。感受器无法调整灵敏度,也无法关闭,纳森人将自己完全打开,浸泡在所处的环境之中。

纳森人无疑是早慧的。这种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方面灿烂的成就。纳森人具有一项其他族人朝思暮想又避之不及的能力——读心。那些藏在暗处不愿示人的感觉、情感、思维,纳森人洞若观火。不仅看见,而且感同身受。

纳森人的语言,简洁细腻,音韵和谐,像一道清晰却不凌厉的目光,渗进心灵的肌理。纳森人对语言野心勃勃,唯有语言能够封存感受器接收的一切,创造记忆。他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语言,试图让语言能够比肩感受器的维度与敏锐度。然而,无数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纳森人逐渐发现一旦采用语言,一旦尝试用另一种符号去编码感觉,编码便意味着损耗。不可避免的损耗,又将带来不可避免的误读。纳森人渐渐放弃了发展语言的努力,他们认为,语言低效而危险。

现在,纳森人沉迷于「造境」,用感觉对接感觉。舞蹈、音乐、装置艺术,都是他们的心头好。


农人:读了刘宇昆的《宇宙智慧生物制作书籍掠影》(收录自刘宇昆科幻小说合集《杀敌算法》),觉得可以沿着这篇小说的思路写一个自己的版本。也就试着写了。没想到最后写出来是长成这个样子的,跟之前写的东西都不太一样。也是一次尝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