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发来赏花照。

落花,自带一份消逝的美。花瓣鼓满了风,飘一场粉色雨。落花配美人,朝气的脸,花瓣落在发梢,捧在掌心,美人就成了花。

今日去年,去年今日,春花在,春光依旧,也想…站在这片春光里。

miss you,my friend.

是坐火车离开的北京。换作从前的我,一定老早订了机票,直来直往。这次却把离别载上火车,看它缓缓驶出站台,驶过老旧的居民楼,驶过灰蒙蒙的田野,沿着长长的铁轨,哐当响。

至今也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在北京的这年。偶尔惬意,五月深夜,一路骑了车,从西二环到北四环。初夏,清风舒爽,烦恼抛在脑后。更多的,是漫长的自我怀疑和深深的困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该去往什么方向。

现在的这家公司刚好比上一家多走了一个阶段,捱过了创业存活期,正稳步发展。回头看,上一家公司,更像介于学校和公司之间的一种存在,学生气很重。又因为创始人独特的meme,自成一套相对封闭的协作方式和话语体系,并不利于向外兼容。到了其他公司,一些最基本的职业技能都要从头学起,比如 如何写邮件,如何跟上级沟通。

曾经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陷入自责和无价值感的怪圈,做什么都没法快乐起来。现在想来,也许是刚入职场时的通病?没有自信心,缺乏自我的参照系,眼中所见全是别人的好,自己的不好,继而转化为自我攻击。这个问题,在加入现在这家公司之后大幅改观。有了上一家公司的前车之鉴,也因为有了相对清晰的职能划分、同事参照和上司反馈,在这几个月里一步步小心翼翼地确认着自己在职业中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多的确信。

第一年完全是 all in 的状态,干到内伤。现在则倾向于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内在动机驱动,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固然很美好。志向、兴趣、事业、胜任力,却往往难以多全。如果四选一,现阶段会选择提高胜任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并把它做到更好。工作能完全兼顾志趣最好,如果不能兼顾,把志趣留给业余时间养养心也未尝不可。

想起以前上课时老师举过的例子,大意是说立志当科学家的小男孩,长大后发现自己当不了科学家,怎么办?不活了、自暴自弃了?还记得那位老师用一种夸张加重的语气说,「做不了科学家,还可以做科学老师嘛,这就是灵活性啊」。平凡人生,需要这等灵活性,否则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赤裸裸的骨感?嘿嘿🙃。(PS. 刘宇昆的科幻短篇都是在上下班通勤的地铁上完成的,业余时间的功夫,积少成多,也会有收获><)

如果可以再选一次,很大概率不会刚毕业就去到一家初创公司。但是,经历一遭,也不后悔也不亏。

于北京,唯一割舍不下的就是好友了。真的很想,跟你同框在北京的春光里。